
摆渡人(Bai Du Ren)
By JEFF OOI
A bilingual Podcast from Malaysia delivered in English and Mandarin. It's about life and lifestyles in a nation in transit from modernity back to the basics.

摆渡人(Bai Du Ren)Oct 15, 2020

胡锦昌:填补空白历史
这六字真言,就是胡锦昌写在刘钊伊编著《孙中山在马新》序文的题目。
《光华日报》办完百年大庆之后,正好是辛亥百年之刻,胡锦昌又出了个考题,便是要把孙中山在马新的历史空白填满。
这个任务,他就交给刘钊伊去办。有关孙中山的正史、野史都不放过,统统拿回来研究。
趁着辛亥百年之际,《孙中山在马新》的系列适时推出,把孙中山在马新那些年鼓吹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华裔如何出钱出力,毁家纾难,一一记载,一一带出南洋的风土人情。
《孙中山在马新》得以出版,胡锦昌有此感叹: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刘钊伊:从庇能回看孙中山身边的风云人物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奔走世界各地,在华侨社会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
从 1905 年至 1911 年期间,孙中山多次到访槟城,结识了一批支持革命的有识之士,也在这里召开 “庇能会议“ ,促成三大革命团体,即同盟会槟城分会、槟城阅书报社即《光华日报》的成立。
拜访槟城时,孙中山发表了三民主义的演说,表示若不推翻满清政府,中国必亡。
当时,多数人都不赞同他的革命言论,反而讥讽孙中山,指他 “无父无君”,奶叛逆 “造反“。
然而,这并没有浇熄孙中山的革命热枕,反之他更积极地在当地拓展革命运动。
海外华人研究学者、澳洲阿德莱特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兼任讲座教授颜清湟博士指出:
“庇能会议“ 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使马来亚的华人在辛亥革命运动的舞台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从广阔的历史远景来看,如果没有 “庇能会议“ 的召开,就没有黄花岗之役,也就没有同年的武昌起义,那么也就没有辛亥年的革命了。“

杜忠全:老槟城的两个柴埕
槟城的柴埕其实有两处。一个是记忆里的老柴埕,在 Maxwell Road;另一个是现今意义的柴埕,在日落洞的 Bakau Street。
叫做柴埕,应该是在火柴公司从原来的 “柴路头“,搬迁到今日社尾菜市场边侧的大沟渠经营之后的事。
从 19 世纪以来,槟城的柴埕似乎经历了几番迁徙。
原先躲在海墘路里侧的所谓柴埕,从此就被迁移到日落洞 “下洞”(指日落洞邻近市区处)的 Bakau Street,被后人称为 “新柴埕“。
至于老年代的生活里与民生攸戚的烧火柴,乃至其供应源头的柴埕,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变化,在现代人的生活周遭,早已褪去它鲜明的印象。
岁月流转,跨过了世纪门槛,才发觉原来它们一直都在时,竟然换来老槟城的一脸错愕...

当年、大路后私会党讲义气
陈存生校长说:“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听过大路后发生 ‘拼阵‘ (械斗)事件,这些都是后期几个年轻人组织起来的,跟我童年是所接触到的私会党相差太远。老一辈的人加入私会党是讲义气的,为调解地方上的纠纷。“
1976年,正当陈存生退休之时,王永福还曾到相公园陈存生家里做客,跟他聊起过往。
“他这个人很好,是做领袖的人才。人斯斯文文的,从前都由他的手下去办事,自己不出面的!“
这是一代黑帮领袖给陈存生留下的印象。

日战期间,大路后私会党势力
早年,漂泊南来异乡求生的华人,大部分是劳工阶级,只有少数的商人。他们当中受教育的异常的少。
凭着坚强的耐力和体力,这些华人苦力自耕自食,希望多赚几个钱,汇寄给祖国的亲人。
根据古人讲起,一般人为了谋生,都会参加私会党。
陈存生说,在众多槟榔屿的私会党中,就属大路后王永福的势力最大。
捷茂黄豆潮事件中,王永福派手下驾跑车从重围中救走王友仁,反映王永福当时的势力很大。

陈彦妮:日落洞、大路后、老校长
老一辈的槟城人都知道大路后有个书生陈校长 -- 陈存生。即使不认识他,也听过 “大路”这个名字,看过他在报章写的文章。
素来以 “黑区” 为名的大路后,早年除了这个地方名人、厦语(闽南语)广播人、文坛奇葩,曾成为一时佳话。
毋庸置疑,陈存生是大路后硕果仅存的 “讲古人”,他一开口,大路后早年的社会面貌、帮派历史、革命风气、教育氛围等等,纷纷从他的口中离了出来,活泼自然、鲜活而引人入胜。

新冠病疫和经济流转
《成人笑话》#001 篇
这一轮新冠病疫,丢额给旅游业带来灾难醒的麻烦。
整个供应链好像突然断了,不知几时才能恢复正常。
话说2020年8月,太过普吉岛有个小镇,度假旺季本来就不太好,却又连天下雨,给当地旅游业干活的人带来无限烦恼。
很多人都抓襟见肘,有的更负债累累,非常狼狈。
幸好,小旅馆来了一个阔绰的俄罗斯游客,订了一间房,抛下一张100块欧元。
不得了,旅馆老板、买牛肉屠夫、牛肉批发商、农场主人和当地妓女,都得救了!

邓丽君唱红《月亮代表我的心》背后
谈到所有中文流行曲之中,全世界最 hit、最多人认识、最受欢迎的华人第一经典金曲,一定非邓丽君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莫属。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原唱者并非邓丽君,更加不知道邓丽君为什么会翻唱这首歌。
这个邓版本丽君是三个 Tony 的结晶。作曲人是台湾汤尼,编曲人是卢东尼(Antonio "Tony" Arevalo Jr),监制人是 Tony Tang (邓锡泉)。
原唱者是陈芬兰。

欧芙伶 - 全世界的屋顶都在下雨
我很喜欢欧芙伶的文章,非常感性。
在《字恋 - 20、30、40》里,她说:
看见妈妈的背影,我特别能感受到要让妈妈结世界缘,
五百年修得同船渡,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的今生的擦肩而过。
今生能作母女,是前世多少次回头才有这样的缘分。

乡愁、余光中、浪子回头
因为中国的政治演变,余光中随着父母迁居台湾,从此对大陆、对厦门非常的怀念,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思绪,不同的感受。
我中学时期开始接触余光中的作品,他,人在台湾,回首瞻望大陆,写了不少乡愁诗,给我印象深刻。
今天,余光中虽已作古,海峡两岸又再风起云涌,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境,也因时空遽变,成了绝响。
这里,我特别为大家找来,余光中1972年所写的乡愁诗歌,《乡愁》,非常珍贵,是由他亲自朗诵的,听听一下吧

备100口棺材而来的朱镕基
我对朱镕基有至高的敬仰,是因为他一生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从政是备了棺材而来。
1998年,他留下豪语:“我这里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
后来听说,他的棺材只装了43个高官。
他的反腐损害了太多高层的利益,也得罪了太多的人。
所以,最后他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现在,历史似乎已经把他遗忘了。
2015年,反法西斯纪念70周年的阅兵典礼上,电视机一个镜头匆匆闪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天安门,对着镜头,轻轻地挥手。
朱镕基把他一生的时间给了人民,但当局只能给他几秒种、一恍而过的镜头。
历史,毕竟也太残酷了。

孙越:青椒牛肉丝炒饭与罗宋汤
上集提到孙越,我真是欲罢不能。
孙越生前留下几本著作,手上有一本题为《如歌年少 - 孙越》,是讲他33岁进入演艺圈之前的年轻故事。
代序这么写:“天地有感,谁能无情?”
封面设计有句隽永的话:
“从大陆到台湾、从战场到戏台;
从远处的炮声隆隆,到近处的锣鼓喧天...
在最动荡的年代,用贫困里的热情点燃梦想,
台上演出一出出戏码、台下演的是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是孙越的青春故事,也是它作梦的最原点。

孙越 - 世间再无搭错车
大家还记得《搭错车》这部电影吗?
我相信世上有场戏比电影更长久,那就是人生这场戏。
孙越有句经典语录,你听过吗?“留一盏灯,给最后回家的人。“
孙越40年的演艺生涯当中,演过无数个角色,拿过金马影帝。但孙越自己,才是孙越在人间,演过最好的角色。前半生演戏,后半生公益,孙越虽然去了天堂,人间还是一样的月光。
当《酒干倘卖无》的旋律再响起,或许还有人偶尔会想起,世上有个好人,他的名字叫... 孙越。

龙应台之天长地久
2014年12月龙应台辞官,打算回到 “文人安静的书桌”,但却无法写作。
只要提笔,一个冰凉的问题就会浮现:文字,还有用吗?
她说:我们出生在山河破碎的时代里,要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