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梅堂
By The New Mindscape
「話梅堂」,是一檔關注個人與社會有機互動的播客,坐標香港大學本部校園梅堂。在這里,我們帶入人類學、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同時分享多元文化的精神養分,以期身心共同成長。
目前歡迎大家在小宇宙、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等平台上收聽我們的欄目,也可以持續關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话梅堂Mindscape
目前歡迎大家在小宇宙、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等平台上收聽我們的欄目,也可以持續關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话梅堂Mindscape

吃蟲子,玩Cosplay,研究機器人?——揭秘人類學那些「不可理喻」的傳聞|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3
吃蟲子,玩Cosplay,研究機器人?——揭秘人類學那些「不可理喻」的傳聞|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3
話梅堂Dec 09, 2022
00:00
18:16

吃蟲子,玩Cosplay,研究機器人?——揭秘人類學那些「不可理喻」的傳聞|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3
吃蟲子,玩Cosplay,研究機器人?——揭秘人類學那些「不可理喻」的傳聞|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3
在《天真的人類學家》一書中,作者巴利用詼諧卻誠實的筆調記錄了他在非洲多瓦悠村落進行田野調查的經歷:
乏味的生活、惡劣的環境、艱難的融入、潛藏的疾病和危險;但是又引人入勝,充滿奇遇。
在逐漸認識人類學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接觸類似的奇聞軼事,讓人不禁疑惑:
人類學的田野是否一定要在遙遠大陸的不知名部落族群莊里?
成為人類學家是否一定要掌握一門「聞所未聞」的語言?甚至要過上「原始」的生活?包括吃「千奇百怪」的食物?
在了解了人類學的歷史淵源(https://spotifyanchor-web.app.link/e/D18bjmckCvb)和學科「族譜」(https://spotifyanchor-web.app.link/e/agTs6P7jCvb)之後,我們將目光投向今日的人類學,繼續向常駐嘉賓宗樹人老師提問:除了沿襲經典傳統——像巴利一樣研究原住民部落,人類學家還可以研究什麽?它的研究方法有什麽特別之處?
本期節目,身為資深人類學家的宗老師將會揭秘以上種種迷思。希望他的回答會讓你在當代日常生活里重新發現人類學。
=======
【本期內容】
人類學家真的要住到亞馬孫叢林里嗎?
人類學家如何開展對一個陌生群體的研究?
語言會成為研究的障礙嗎?
=======
【關於常駐嘉賓:宗樹人】
宗樹人 Prof. David A. Palmer,法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教授。他是一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與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深學者,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四川成都生活過一段時間。
他在港大開設的課程有:通識課程 CCHU9014: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Social Change; 社會學專業必修課 SOCI3024: Modern Social Theory。
=======
【關於我們——話梅堂】
「話梅堂」,是一檔關注個人與社會有機互動的播客欄目,座標香港大學本部校園梅堂。 在這裡,我們帶入人類學、宗教研究、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同時分享多元文化的精神養分,以期身心共同成長。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話梅堂Mindscape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Spotify, Apple 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播客~
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個體身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演繹,這裡我們也希望正在收聽「話梅堂」的朋友們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們的啟發、感受又或是困惑,都歡迎跟我們留言互動。
==============
【关注話梅堂 · Follow Us】
微信公眾號:話梅堂Mindscape
小宇宙 | Spotify | 蘋果播客
泛用型用戶端複製RSS feed:
https://anchor.fm/s/7dbf4fc8/podcast/rss
============
【本期封面】
Pape moe (Mysterious Water) By Paul Gauguin (1893)
============
【本期音樂】
Honwaka puppu- by MoppySound
============
【本期音頻編輯】
Ziggy,Sherry,Stella,Lunar,Mickey
Dec 09, 202218:16

細究人文社科的「族譜」: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的親緣關係 |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2
細究人文社科的「族譜」: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的親緣關係 |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2
當我們提起人類學的時候,總有些關鍵詞會一同出現:
“文化”、“社會”、“古今”……
但疑問也隨之產生:
同樣是研究歷史與社會,人類學和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這些學科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有些人類學學者會在社會學系裡工作?為什麼考古學在一些學校隸屬於人類學,而在另一些學校卻屬於歷史系的分支?
在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第一期——“什麼是人類學?人類學適合我嗎?”(https://spotifyanchor-web.app.link/e/M8YloIj32ub)後,我們將繼續聚焦人類學,與常駐嘉賓宗樹人老師進一步探索關於這門學科的迷思。
本期節目,我們再次向人類學家宗老師提問,聽他如何人文社科中不同學科的親緣關系。或許你會在宗老師的答案中發現新的視角。
========
【本期內容】
人類學和社會學有什麼區別?
人類學與考古學的關系?
========
【關於常駐嘉賓:宗樹人】
宗樹人 Prof. David A. Palmer,法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教授。他是一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與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深學者,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四川成都生活過一段時間。
他在港大開設的課程有:通識課程 CCHU9014: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Social Change; 社會學專業必修課 SOCI3024: Modern Social Theory。
========
【關於我們——話梅堂】
「話梅堂」,是一檔關注個人與社會有機互動的播客欄目,座標香港大學本部校園梅堂。 在這裡,我們帶入人類學、宗教研究、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同時分享多元文化的精神養分,以期身心共同成長。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話梅堂Mindscape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Spotify, Apple 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播客~
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個體身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演繹,這裡我們也希望正在收聽「話梅堂」的朋友們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們的啟發、感受又或是困惑,都歡迎跟我們留言互動。
==============
【关注話梅堂 · Follow Us】
微信公眾號:話梅堂Mindscape
小宇宙 | Spotify | 蘋果播客
泛用型用戶端複製RSS feed:
https://anchor.fm/s/7dbf4fc8/podcast/rss
============
【本期封面】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By Paul Gauguin (1897–98)
============
【本期音樂】
Honwaka puppu- by MoppySound
============
【本期音頻編輯】
Ziggy,Sherry,Stella,Lunar,Mickey
Nov 18, 202209:43

什麼是人類學?人類學適合我嗎?|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1
什麼是人類學?人類學適合我嗎?|話梅堂·特別檔·人類學快問快答01
你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聽說“人類學”的?
生物課上的人類演化?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還是項飆對“附近”的論述?
近年來,人類學逐漸從小眾變得為更多人所知,“田野調查”、“內捲”等一系列概念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可人類學究竟是什麼?這個看似易懂卻又十分龐大的概念背後又有怎樣豐富的內涵?
本次話梅堂的特別策劃聚焦“人類學”這門學科,並將以快問快答的方式與常駐嘉賓宗樹人老師一起探討與解答關於它的種種迷思。
本期節目,我們將從最簡單的問題——“人類學是什麼”開始,或許你可以從宗老師這位資深人類學家的回答中找到答案。
============
【本期內容】
人類學在學些什麼?
學人類學就不用再受數學摧殘了?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人類學?
============
【關於常駐嘉賓:宗樹人】
宗樹人 Prof. David A. Palmer,法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教授。他是一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與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深學者,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四川成都生活過一段時間。
他在港大開設的課程有:通識課程 CCHU9014: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Social Change; 社會學專業必修課 SOCI3024: Modern Social Theory。
==============
【關於我們——話梅堂】
「話梅堂」,是一檔關注個人與社會有機互動的播客欄目,座標香港大學本部校園梅堂。 在這裡,我們帶入人類學、宗教研究、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同時分享多元文化的精神養分,以期身心共同成長。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話梅堂Mindscape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Spotify, Apple 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播客~
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個體身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演繹,這裡我們也希望正在收聽「話梅堂」的朋友們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們的啟發、感受又或是困惑,都歡迎跟我們留言互動。
==============
【关注話梅堂 · Follow Us】
微信公眾號:話梅堂Mindscape
小宇宙 | Spotify | 蘋果播客
泛用型用戶端複製RSS feed:
https://anchor.fm/s/7dbf4fc8/podcast/rss
============
【本期封面】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By Paul Gauguin (1897–98)
============
【本期音樂】
Honwaka puppu- by MoppySound
============
【本期音頻編輯】
Ziggy,Sherry,Stella,Lunar,Mickey
Oct 25, 202207:44

回到原點:探索環境問題的根源與現代性|話梅堂 02
回到原點:探索環境問題的根源與現代性|話梅堂 02
從環境工程轉向人文社科的心路歷程/對話怡君+宗樹人
//
環境問題首次被作為世界性議題進行討論,是在50年前,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當時的口號是:
“只有一個地球” (Only One Earth)
如今2022年,半個世紀過去,今年世界環境日的口號又回到了
“只有一個地球”。
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回到原點,又或者說,我們來到一個新的原點。
如果說半個世紀前,人類對於環境危機可能還停留在對末日災難 的想像和模型的推演上,那半個世紀后,這場危機已從方方面面滲透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而19年以來的新冠疫情,更讓所謂“正常”的現代社會生活一度停擺,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因此更強烈地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全球性和嚴重性。
在這一期的「話梅堂」,我們希望借站在這個新原點的位置,重新去思考環境問題的根源,從而更好地出發。
//
【本期特邀嘉賓:蓋怡君】
與我們一起探討環境問題的特邀嘉賓是怡君。 她曾經學習和研究環境工程,為了更好地解決環境問題,她反而 “棄工從文”,來到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就讀PhD, 學習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從技術圈跳出,向普羅大眾取經。 她還啟發我們進行「心靈環保」,回到內心去找尋環境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
她感興趣的研究話題有生態文明、環境倫理、科技與社會、心靈環保等。 在來港就讀博士之前,她在多倫多大學取得了環境工程方向的學士與碩士學位, 並且在北京與環境相關的NGO工作過兩年。
//
【關於常駐嘉賓:宗樹人】
當然還有我們的老朋友:宗樹人老師。在本期播客,他將幫我們認識到環境問題背後存在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更引申到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問題,他還會帶我們進入到原始社會和中國傳統社會的精神世界,去探尋生活在當今現代社會的另一種可能性。
宗樹人 Prof. David A. Palmer,法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現在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當教授。 他是一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與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深學者,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四川成都生活過一段時間。
//
【本期亮點】
3:10 怡君的學術之旅:由關注技術到關注人心
5:09 “具體怎麼做,你來了,我們討論。 ”
9:40 環保一定意味著“割捨”嗎?
23:51 宗樹人:環境問題其實也是人與人的關係問題
26:52 人類學家眼中的「萬物共生」形態
31:34 傾注愛與時間,“它”便愈發珍貴
39:25 青島鄉下,怡君童年的環保啟蒙
43:05 “不想看人、只想看山”的宗老師
49:21 落日不僅屬於大海,也屬於垃圾場
51:20 願你慈悲喜舍
//
【延伸閱讀. Background Info】
1. 心靈環保
我們平時說起環保,一般指生態環保,通過改善或改造外界環境來保護環境,比如垃圾回收、植樹造林等,科技和政策手段往往介入的是生態環保; 還有另外一種我們較為容易忽視的環保,叫作心靈環保,指心靈或精神層面的環保實踐,是從我們每個個體的內在出發,轉化我們的觀念、視角、言語甚至情緒和慾望,從而更真誠地關懷和愛惜身邊的人、萬物、自然。 這兩種環保是一體兩面,並不對立。
2. 萬物有靈(Animism)
對於很多早期的人類部落和社會,跟不同的植物、動物、物件或是自然的現象去對話和溝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在許多原始部落的世界觀里,萬物皆有靈,這種靈性或是精神是萬物本身就具備的屬性而非人為的捏造或想像,這樣的世界觀被法國人類學家Philippe Descola歸納為Animism,即萬物有靈,或泛靈論。 但對於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是二元對立的,只有人有主觀性,外部的存在都是物質的、客觀的,這樣的世界觀又被稱為自然主義(Naturalism)或物質主義(Materialism)。
若你希望瞭解和探索更多不同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形態,歡迎查閱宗老師備受學生喜愛的通識課CCHU9014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Social Change第7 周的資料:https://asiar.hku.hk/the-new-mindscape/week-7/
3.“同體共生”(interconnectedness)
同體共生,指世間萬物看似無關,實則相互依存,歸源於一。 怡君用樹作為例子:一棵樹的生長需要陽光、雨露、泥土、微生物、還有整個的生態系統作為依託,而沒有了這棵樹,它所關聯的其他生命或非生命體也會因此受到影響甚至於消失。 怡君在此處提及 「同體共生」這一概念,不但意在說明理解環境問題不能局限在環境本身,更在於呼籲我們去感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千絲萬縷的依存共生關係。 當我們能真正理解到這一層面時,才會有更廣闊的同情心與慈悲心,並牽引出更為真誠的關懷與環保行動。
4. 關於落日的一首詩:
《太陽落山了》
無山可落時,
就落水,落地平線,
落棚戶區,落垃圾堆,
我還見過。 它靜靜落在
火葬場的煙囪後面,
落日真謙遜啊,
它從不對你我的人間,
挑三揀四。
——張二棍
//
【留言互動 · Your Voice】
聽完這幾期的播客,大家都有什麼樣的感受、觀點又或是疑問呢? 我們希望從下一期播客開始,更多地回應大家的心聲,倘若你想藉此跟宗老師、嘉賓們又或是音訊編輯們“隔空對話”,歡迎在評論區跟我們留言互動 ~
//
【本期封面 · Cover】
The Lonely Spot, Mixed media on board, 2000, H. 63.5 cm x W. 63.5 cm, Collection of Brian Tilbrook
《孤獨點》,板本混合媒介,2000年,高63.5厘米 × 闊63.5厘米,白賴恩· 陶布力珍藏
更多陶布力的作品,可於 https://www.virtual.umag.hku.hk/past-and-present 線上欣賞。 展覽也將於今年10月份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線下展出。 歡迎大家在開展之後前去參觀。
//
【关注話梅堂 · Follow Us】
微信公眾號:話梅堂Mindscape
小宇宙 | Spotify | 蘋果播客
泛用型用戶端複製RSS feed:
https://anchor.fm/s/7dbf4fc8/podcast/rss
//
【本期製作】
音頻編輯: Lunar, Ziggy, Mickey, Sherry
特別感謝: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同事Wendy和Elena
Jun 16, 202254:43

香港第五波疫情:日常、療癒與未來想像 |對話宗樹人+港大中醫學生阿遠|話梅堂01
香港第五波疫情:日常、療癒與未來想像 |對話宗樹人+港大中醫學生阿遠|話梅堂01
第1期:如何看待我們和疫情、病毒以及療癒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錄製本期播客的時候,香港和世界都在經歷著很大的變化。 香港第五波疫情來襲,課程全部改為線上,確診病例日增破萬,衝擊並且重塑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在遠方,戰爭局勢牽動著全球人民的擔憂,喚醒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我們可以如何與周遭和世界連接互動的同時,打理好自己心靈的一方天地,成為了全球化浪潮中每一個人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身處香港第五波疫情高危地帶的中醫學生阿遠,以及和具有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視角的宗老師,會如何看待我們和疫情、病毒以及療癒之間的關係? 我們又將如何想像我們共同的未來呢? Mickey,Ziggy和Lunar,也會分享我們這段時間在香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希望本期音訊可以給或許同樣身處疫情緊張局勢下的你帶來一些慰藉與陪伴。
==============
關於常駐嘉賓:宗樹人
宗樹人 Prof. David A. Palmer,法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現在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當教授。 他是一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與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深學者,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四川成都生活過一段時間。
他在港大開設的通識課程有:cchu9014 spirituality,religion and social change (靈性、宗教與社會變遷),以及cchu9061:Science and religion: questioning truth, knowledge and life (科學與宗教: 探詢真實, 知識與生命)
==============
本期亮點
本期播客,我們邀請到了一位新朋友,也是我們幾個的老朋友阿遠參與聊天。 阿遠是香港大學數學系2019屆畢業生,現為港大中醫本科在讀第三年。 曾因濕疹休學,並因此開始練習陳氏太極、瑜伽及冥想。 在本次香港第五波疫情中,他積極協調宿舍里的同學和老師,竭力為大家提供物資醫學、和身心調理上的説明。
【00:00】 「話梅堂」第1期開場白
【03:10】 疫情之下,天各一方的我們及日常
【05:12】 都市之外:香港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08:27】 在港大宿舍抗疫的前線情況:連線中醫學生阿遠
【14:16】 如何用中醫視角看待疫情與身心療癒
【18:49】 宗樹人看疫情:全球社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身體 "
【21:05】 物理的隔離,精神的團結
【24:20】 疫情之下,是什麼讓我們彼此的連結更緊密
【26:42】 去還是留? 赴港念書的北京女孩Mickey的糾結與不舍
【28:45】 那些因為「話梅堂」而開始的故事:"原來我的香港同學也在聽"
【30:22】 從線下到線上,讓海洋般的情感繼續流通
【37:01】 黑夜裡的螢火:從個體到社群的可能性
【49:15】 後知後覺的幸福:疫情之前與之後
【52:20】 回望歷史與展望未來: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59:41】 「話梅堂」第1期結語
【1:00:53】 最後的最後
==============
關於我們——話梅堂
「話梅堂」,是一檔關注個人與社會有機互動的播客欄目,座標香港大學本部校園梅堂。 在這裡,我們帶入人類學、宗教研究、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同時分享多元文化的精神養分,以期身心共同成長。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話梅堂Mindscape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Spotify, Apple 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播客~
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個體身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演繹,這裡我們也希望正在收聽「話梅堂」的朋友們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們的啟發、感受又或是困惑,都歡迎跟我們留言互動。
==============
本期音頻編輯
Lunar, Ziggy and Mickey
Mar 18, 202201:03:20

對話宗樹人:如何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話梅堂 00
對話宗樹人:如何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話梅堂 00
第0期:跟宗老師拉拉家常的一期。看看宗老師的大學生活是怎麼度過的,他又是如何選擇專業和職業的呢? 以及,他是怎麼看待內卷和追求卓越的區別?對於如何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他又會給出什麼樣的回答?
==============
關於常駐嘉賓:宗樹人
宗樹人 Prof. David A. Palmer,法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現在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當教授。 他是一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與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深學者,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四川成都生活過一段時間。
他在港大開設的通識課程有:cchu9014 spirituality,religion and social change (靈性、宗教與社會變遷),以及cchu9061:Science and religion: questioning truth, knowledge and life (科學與宗教: 探詢真實, 知識與生命)
==============
本期亮點
【00:00】開場和介紹:「話梅堂」第0期
【02:00】什么,宗樹人老师曾经的两个中文名竟然是......
【04:52】人類學、宗教學、中國研究:為什麼選了它們仨?
【12:09】本科應該選自己喜歡的專業還是就業前景好的專業?
【16:32】對宗老師而言影響最大的大學活動
【19:52】豐富的課餘生活 v.s. GPA績點高:孰重孰輕,怎麼權衡?
【25:30】自我追求卓越 還是 被迫內卷?邊界在哪裡?
【27:15】什麼是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0:24】學術路漫漫,宗老師也有"職業倦怠期"
【33:16】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被安排的職業生涯
【38:57】上世紀末悠閒的中國人與不一樣的焦慮症
【44:57】結語與「話梅堂」第1期預告
==============
關於我們——話梅堂
「話梅堂」,是一檔關注個人與社會有機互動的播客欄目,座標香港大學本部校園梅堂。 在這裡,我們帶入人類學、宗教研究、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同時分享多元文化的精神養分,以期身心共同成長。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話梅堂Mindscape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Spotify, Apple 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播客~
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個體身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演繹,這裡我們也希望正在收聽「話梅堂」的朋友們可以跟我們分享,你們的啟發、感受又或是困惑,都歡迎跟我們留言互動。
==============
本期音頻編輯
Lunar, Ziggy and Mickey
Feb 21, 202247:40